簡介
極地大發現--企鵝體內竟含高量戴奧辛,海洋生物有機萃取物可抗癌。
臺灣海洋科學家深入南極150天,帶你看見不為人知的冰封世界!
魚類大都頭大身小,血液呈現白色!
笠螺大如鮑魚,直徑長達8公分!
身體透明、如天使降臨的「冰之精靈」,竟是肉食生物!
海綿、海膽、陽燧足的有機萃取物可抗癌、抗發炎!
企鵝體內含戴奧辛等有機汙染物是雞肉的20倍,豬肉的545倍!
南極是各先進國家正積極研究的新天地,臺灣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其中。2009年,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、正修科技大學、東華大學、中山大學與大陸南極考察隊攜手合作,臺灣研究人員得以藉由中國大陸研究船、研究站前往南極收集第一手資料,完成不可能的「零下任務」,帶回包括土壤和各類生物高達數百個樣本,可望拓展臺灣在海洋天然化學方面的視野,進一步豐富在藥物研發上的基礎。這次任務不僅可望突破臺灣科學研究的局限,也為下一世代的科學人開出一條新路。
本書除嚴謹的科學紀實,也生動描繪了極地生活種種,讀者雖無法身歷其境,卻可隨著文字一起破冰,感受全新的天地。
章節
- 推薦序:得來不易的南極體驗(p.4)
- 導讀:南極,我來了!(p.7)
- 緣起:南極的滋味(p.11)
- 南極概況(p.20)
- PART A 冰雪中採樣(p.23)
- 序幕(p.24)
- 零度C下的垂釣(p.29)
- 出海採集(p.32)
- 第一批樣品入庫(p.41)
- 翻冰帶來的海底標本(p.48)
- 冰川水與恐龍蝦(p.54)
- 帝王企鵝的新鮮糞便(p.58)
- PART B 考察站地球村(p.65)
- 走訪智利、烏拉圭、韓國、俄羅斯極地站(p.66)
- 超環保的澳洲站(p.80)
- 只見貨櫃屋的印度站(p.89)
- 丘陵上的雷達天線陣(p.92)
- 內陸隊在冰穹上拚搏(p.95)
- 搖晃中考察的大洋隊(p.104)
- PART C 歷險與愁緒(p.109)
- 從冰山崩塌現場死裡逃生(p.110)
- 漂流受困冰洋中(p.122)
- 工安意外釀成低氣壓(p.132)
- 不會再流淚了(p.136)
- PART D 南極歲月(p.145)
- 永晝、永夜與極光(p.146)
- 那些在船上的日子(p.152)
- 極地食衣住行(p.161)
- 科學家也要當值日生(p.176)
- 卸貨臨時工(p.179)
- 掛病號(p.186)
- 在極地過年(p.190)
- PART E 我們的發現(p.199)
- 亞熱帶科學家與南極水域的第一次接觸(p.200)
- 令人驚豔的水底世界(p.210)
- 超耐寒的海洋生物(p.218)
- 「地球最後淨土」蒙塵(p.227)
- 後記:人類南極探險回顧(p.235)
- 結語(p.243)
作者簡介
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
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西北角龜山山麓臨海地區,全區約60餘公頃,主要有3座展覽館,波浪般的建築物屋頂配合山海景緻凸顯了水的精神。
臺灣水域館:藉著小水滴的旅行,訴說臺灣河川到海洋生態的多樣性。
珊瑚王國館:有全世界最大的活珊瑚展示,透過81公尺長的海底隧道,體驗南中國海熱帶珊瑚世界,並可觀賞白鯨敏捷的身影。
世界水域館:臺灣首座撼動人體感官的數位水族館,以虛擬實境模擬古代海洋、海藻森林、深海水域、極地水域等生態環境。
此外,更負有推動海洋科學研究、海洋科技產業、海洋教育等重要任務。另與東華大學合作成立「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」及「海洋生物科技」兩研究所。
本書主要參與寫作人員如下:
方力行(前海生館館長、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、國立中山大學榮譽教授)
郭富雯(海生館生物馴養組研究助理)
林家興(海生館企劃研究組助理研究員)
宋秉鈞(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、海生館企劃研究組研究員)
王琳麒(正修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教授)
林嘉瑋(海生館展示組助理研究員)
何宣慶(海生館展示組助理研究員)
張祐嘉(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班研究生)
王自磐(大陸地區國家海洋局資深研究員、浙江萬里學院教授、海生館極地科學諮詢委員)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